7 個強而有力的好處說服你學習第二外語!

Mandy Yang
Published on
October 28, 2021
Updated on
November 4, 2021


1. 為你的眼界開一扇窗


語言教材會從簡單的打招呼開始教起,如何生活對話,然後帶到食衣住行育樂等等用語,在題材中漸漸了解到該國家的人文,社會,美食等等有趣的事情。隨著學習慢慢加深,也會開始接觸該國家的政治文化,思考邏輯,哲學思想

Mandy 在學習法文的時候,拿到的教材有文章,有信,有小說,有詩,有新聞。各種文學及報章雜誌還有新聞採訪。從這些文字中,就會窺見到法國人的人生態度,想事情的邏輯,做事的方法,法式幽默,法國人的笑點。再加上法國是許多哲學思想與浪潮的發源地,所以在學習語言也同時會接觸到這些哲學思想與批判性思考,而間接對人生意義有更多的想法。


2. 用最直接的溝通方式了解他國的文化


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。在學習的時候,對外國的文化、飲食、穿著、娛樂充滿好奇與嚮往,通常我們會問老師,請老師回答,或是上網查,看看網路上怎麼說。不過這些都是別人的感受跟意見;有的人是正面思考的,有的人是負面思考的,所以他們的答案不一定對你有幫助。最好的是自己直接體驗,例如直接和當地人對話,自己實地走一趟。因為時間、地點、遇到的人,都不一樣,你得到的經驗也許會跟別人描述的不同,印象也不一樣。


3. 從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的文化


發現文化差異,更能客觀看待事情。我們從小到大遵循著固定的社會模式與生活作息,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。但每個國家的人過著的 [理所當然] 的生活,互相對照之後卻又是非常地與眾不同。舉例來說:


早安! 午安! 晚安!


中文的早安是中午12點之前,午安是12點之後到5點前,晚安是5點之後。

法文的早安是下午4點前,午安是下午四點後,晚安大約是10點後。


由此可發現說中文的人起的比較早,休息的比較早。法國人覺得白天比較長(也可能睡的比較晚起),我們步入深夜對他們來說只是晚上的開始。

就只是簡單打個招呼,便透漏了作息時間不相同。但對兩方而言,都只是習慣的日常生活。如果沒有比較,便不知道原來不同國家的人對 [一天] 的認知這麼不一樣。觀察到異國文化之後,再回頭與自己的文化做比較,又可以再分析自己的生活文化構成的原因,進而對自己的社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。


4. culture shock 文化衝擊,學會尊重,接受不同


一張白紙能造成你多大的衝擊?

如果問紙張的尺寸有哪些? 大家都很熟悉的: 紙張有 A 與 B 兩種標準,A1對折就是A2,A2對折就是A3,A3對折就是A4。平常用的列印紙是A4,7-11影印大張的就是B3。

這件我以為全世界都如此的想法,就在美國念書時被否決了。學校第一天上課的時候,老師說:[請把作業印成 letter size]. 當場我就傻了 - 從來沒聽過 letter size 是什麼尺寸。我還問老師什麼是 letter size? 美國人都用很奇怪的眼神看我。後來我才知道原來美國的影印機裡面放的不是 A4 跟 B3,而是 Letter 和 tabloid。Letter size 是一種比 A4 短寬的尺寸,所以所有的排版想法都會受到紙張尺寸的影響而重新思考。

剛開始我很不能理解,覺得為什麼美國要耍孤僻,硬要用跟別人不一樣的紙張尺寸,這樣感覺檔案很難流通。但後來我慢慢注意到,雖然我們生活中大部分都是用公制,但買咖啡卻是用磅計算, 賣咖啡的單位是 oz.,油是以加侖計,螢幕是以吋為單位。這些都是國外的慣用單位,我們直接使用,卻很少有人去想到原因。後來我學到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,或是 [應該是如何],相同的生活模式,只適用於一群人,而不是全部的人。


5. 語言的嚴謹程度影響思考深度


說西語的人感覺樂天,說中文的人確認事情較含糊,說日語的人較規矩,這些個性可能也跟語言有關。

西語的一個動詞或是一個名詞,有時候可以表示很多的意思。所以可能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相似的語句來表達,描述事情的時候不用考慮太多,但是因為意思不夠清楚,所以他們會講很多話來補充跟形容,這也讓人覺得怎麼說西語的人好像話很多的樣子,其實他們描述一件事情可能會需要一些時間,才能完整描述。中文在講話的時候,並不包含描述性別\時間的距離,主詞與受詞可以距離遙遠,之間夾帶非常冗長的形容。所以用中文談生意,看似敲定之後,卻又有很多的[空間]待商議。日文的字尾會因為男女長幼而有變化,以至於在日常生活中總是無法脫離長輩與晚輩的意識觀念,因為輩分性別已經種在語言之中。

所以學一種語言,就可以直接了解母語人士的想法,知道大家的不同點,有講不通的地方,只能多請對方解釋,或是自己也要多說明自己的看法,尊重彼此的社會文化。


6. 聽力技巧更好,溝通技巧也提高


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音調與發音位置。

自己的母語從小聽到大,就算大家聊天講話,語速偏快,或是有點含糊不清,兩三個字連在一起講,我們的大腦都可以容易聽得懂。但外國的語言可能發音位置有不同,大腦以前沒有學習過,耳朵就會[聽不見]。

這裡分享一個小故事: 法文的母音[u]是發[玉]的音。因為中文裡有這個音,所以我們從來沒覺得有什麼問題。直到有一天班上來了一個美國女孩,當老師在教這個母音,她是完全發不出來,而且也聽不到[玉]這個聲音,儘管老師念了很多遍,她只覺得這是[嗚]。下課後她有點生氣+沮喪,因為她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。

附加的優點: 當聽力進步之後,聽懂的不只是語言而已,連聆聽能力跟溝通技巧都會進步。因為學習語言有很多理解方面的練習,以及專注力,聽懂別人在說什麼,是什麼意思,等等。


7. 對母語的理解力更好


為了理解外語,會非常大量的翻譯母語/外語。為了要正確的認識外語,我們會找尋相對應的文字;如果兩種語言沒有相對應的字詞,我們就需要找尋更多相似詞來理解某個字的定義。

例如:中文的 [加油!],表示再加把勁,我們支持你。但在英文裡似乎沒有類似的字詞,他們可能會用 [go go go!] 但意思比較像 [衝阿]。之後從南韓的流行文化中,發展出了 [Fighting!] 一詞,語義就比較接近中文的加油。
透過兩種,甚至三種語言的交叉比對下,我們也會對自己母語的字詞有更明確的了解 - 不論是定義或是用法。

✍ 歡迎至 Mandy Yang Design FB 粉絲團留言

Photo credit: Freepik

Tags:
No items found.

Latest Posts